電鍍廢水處理技術規范
一、分質分流與分類處理
廢水分類
前處理廢水:含油類、懸浮物、酸堿污染物,采用“pH調節+絮凝沉淀+氣浮法+接觸氧化法”組合工藝。
含鉻廢水(Cr??):通過化學還原法(亞硫酸鈉/硫酸亞鐵)將六價鉻還原為三價鉻,再經堿性沉淀生成Cr(OH)?。
含氰廢水(CN?):采用堿性氯化法(次氯酸鈉氧化)或臭氧催化氧化,將氰化物分解為CO?和N?。
重金屬廢水(Cu²?、Ni²?等):通過螯合沉淀法(DTCR藥劑)或硫化物沉淀法去除。
二、核心處理工藝
化學處理技術
中和沉淀:調節pH至中性(6-9)后投加絮凝劑(PAC/PAM),去除懸浮物和重金屬。
氧化還原:
六價鉻處理:酸性條件(pH 2-3)下還原Cr??→Cr³?,堿性沉淀后Cr³?≤0.5 mg/L13。
氰化物處理:二級堿性氯化法(pH≥10)或臭氧催化氧化(pH 3-5),總氰殘留≤0.5 mg/L。
螯合沉淀:針對絡合態重金屬(如鎳氰配合物),投加重金屬捕集劑(DTCR)生成不溶性螯合鹽。
物理化學技術
氣浮法:通過微氣泡吸附油類和輕質懸浮物,分離效率>90%12。
離子交換:采用螯合樹脂(如Tulsimer® CH-90 Na)選擇性吸附鎳、銅等離子,出水濃度≤0.05 mg/L。
反滲透(RO):處理低濃度廢水(重金屬<10 mg/L),濃縮液返回沉淀單元,淡水回用率≥75%。
生物處理技術
活性污泥法:降解COD和氨氮,結合自養硝化菌/反硝化菌,氨氮去除率>95%。
生物濾床:處理低濃度含氰廢氣,HCN去除率>85%。
三、資源化與安全處置
金屬回收
含鎳/銅污泥經酸浸提純(H?SO?)后電解回收金屬,純度≥98%。
含氰廢液通過酸解生成NaCN溶液,回用于電鍍生產。
污泥處置
沉淀污泥經水泥固化(水泥添加量≥20%),浸出液重金屬濃度達《危險廢物填埋標準》。
四、合規管理要求
排放標準
總鉻≤0.1 mg/L、總鎳≤0.1 mg/L、總氰≤0.5 mg/L(GB 8978-2025)。
廢氣中HCN濃度≤1 mg/m³,配備實時監測報警裝置(閾值≤10 ppm)。
操作規范
含氰/鉻廢水須分質收集,禁止混合處理;離子交換樹脂再生廢液按HW34類危廢管理。
五、分場景技術組合
廢水類型 推薦技術組合
前處理廢水 pH調節 + 氣浮法 + 接觸氧化法
高濃度含鉻廢水 硫酸亞鐵還原 + 堿性沉淀 + 固化填埋
含氰廢水 次氯酸鈉二級氧化 + 生物濾床凈化
含鎳廢水 DTCR螯合沉淀 + 離子交換樹脂吸附
綜合廢水 中和沉淀 + RO膜分離 + 中水回用
通過上述技術集成,電鍍廢水處理可實現重金屬去除率>99%、水資源回用率≥60%,滿足環境安全與資源循環需求。